BYD奪冠夜變驚魂夜:新銷冠Sealion 7高速突鎖死,澳洲華人聯名要求召回
在悉尼北區某個超充站,往常總能看到一排排特斯拉Model Y靜靜等待充電,可到了4月,車道卻意外冷清。
曾經要好幾天才能預約到的超充時段,現在半個小時內就能搞定。很多Model Y車主調侃:這陣仗,比昆州暴雨都安靜。
背後有個關鍵原因:Model Y在月底迎來原版Run‑out,特斯拉為了給即將到來的新版讓路,刻意放緩了老款的交付節奏,造成當月銷量大幅下滑。
圖源:EVSE
根據市場數據,特斯拉在4月僅交付500台,同比下跌76%,而VFACTS的註冊統計顯示,Model Y當月註冊280台,跌落到第8名的位置。
這個銷量對比去年4月,幾乎是一夜回到2019年。當初還熱鬧得像排隊吃龍蝦的景象,如今只能靠回憶續命。
更讓人吃驚的是,Model Y連續兩年稱霸澳洲電動車市場,自2023年以來佔據冠軍寶座,如今卻被後起之秀按在地上摩擦。
對於不少急著換電動車的澳洲消費者來說,這種突如其來的「車荒感」既是等待新版Model Y的鋪墊,也讓他們有機會轉投其他品牌的「清貨福利」。
圖源:Drive
王者易主
Sealion 7稱霸全澳中資新貴的逆襲之路
當特斯拉Model Y跌落神壇,BYD的Sealion 7乘勝追擊,以743台的傲人戰績一舉登頂4月澳洲電動車銷量榜首。
這款新晉「銷量一哥」不僅成為澳洲下載速度最快的電動車,也讓本土經銷商和消費者見識到了來自中資品牌的強大實力。
Sealion 7在技術和價格上都具備明顯優勢。
它搭載了比早期國產品牌更成熟的刀片電池和300千瓦級電機,700公里CLTC續航的官方數據,對比Model Y少則100公里的續航差距,讓不少長途駕駛黨頗有衝動。
與此同時,Sealion 7在澳洲的起售價相比同級特斯拉要低上1.5萬澳元以上,這在悉尼和墨爾本這樣房租高昂的城市,實在誘人。
圖源:Drive
當然,Sealion 7並非孤軍奮戰。在4月銷量榜單前十里,BYD共有三款車型入圍:Sealion 7:743台(第1)
Atto 3:355台(第3)
Seal:325台(第6)
這三款車加起來,就是1423台,佔據了近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顯然,BYD在澳洲的銷售網路和營銷打法初見成效:一邊鋪設更多展廳,一邊在社交媒體上用「刀片電池安全性測試」、「700公里實測逆天表現」等話題點燃熱度。
更有不少車主在悉尼皇后大道、布里斯班海濱路的街頭曬出Sealion 7的實測數據,讓品牌聲量迅速擴散。
圖源:CarSales
風評下跌
澳華人車主曬BYD故障
稱不再會買BYD
然而,一切似乎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順利。
幾天前,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一名澳大利亞BYD Sealion 7的車主發帖表示,自己對BYD Sealion 7失望透頂,並稱「什麼破玩意」。
原來,車輛在剛剛到手時一切正常,開起來也十分爽快。但就在三天後,這名車主就遭遇了車子的一次嚴重故障。
圖源:小紅書
據稱,那天,他像往常一樣開車出門,結果車輛忽然報出「動力系統故障」的警告,隨即,整車徹底「鎖死」,無法再做任何操作。
此時車子正停在停車場內,速度也很低,遂沒有發生更嚴重的後果。如果當時車輛正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後果真不堪設想。
圖源:小紅書
隨後,車主聯繫了BYD澳洲的客服,並希望能夠得到妥善處理。經過多次溝通后,BYD方面僅提供了代步車,並表示需要時間調查此事。
對於車主要求的全額退款和賠償,BYD的回應是——他們只能將相關信息轉交給OEM(原始設備製造商)審核,並表示「我們無權做出裁定」。
這種「轉手」的態度不免讓人感到非常失望,也讓消費者對BYD的售後服務產生了疑問。
圖源:小紅書
與此同時,在該帖文的評論區中,另一名小夥伴提到,馬來西亞發生了一起由於BYD電動車動力系統故障導致緊急剎車失效,車輛無法再次啟動的事故。
發布該帖文的車主稱,
「我查了一下真有這事,我不想要byd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或許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維修故障」的問題,而是品牌背後可能存在的技術隱患,如不妥善處理,不免讓消費者心生恐懼。
圖源:小紅書
數據揭秘
電動車銷量大洗牌從細分市場看全局趨勢
我們繼續看數據。細看VFACTS和Electric Vehicle Council(EVC)發布的數據,4月全澳電動車(BEV)市場共註冊6010台,同比下降44.2%。
銷量下滑幅度之大,堪稱近年來少見。
盤點前十:
從榜單可以看出,非特斯拉特車佔了8席,真正實現了「多品牌競爭」。不僅是BYD的三駕馬車,像Kia、MG、Geely等品牌也表現活躍。
尤其是MG的MG4以363台緊隨其後,顯示出性價比路線依然有市場,而Geely EX5的324台也難以小覷,說明中國品牌整體在澳洲的接受度正在攀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僅39台就能拉開第2名與第7名的差距,市場格局相當緊湊。任何一個品牌若能在產品性能、價格或本地化服務上多做一步,就可能一躍而上。
對經銷商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如何在庫存壓力與促銷政策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未來幾個月的關鍵考量。
圖源:Drive
PHEV潰敗
FBT豁免退場風暴插混市場的斷崖式滑坡
與電動車市場的廝殺相比,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在4月經歷了更劇烈的「地震」。
3月PHEV註冊6932台,4月驟降至2601台,環比跌幅超過62%。背後的罪魁禍首,是聯邦政府取消了PHEV的Fringe Benefit Tax(FBT)豁免。
在FBT豁免政策下,很多企業車隊和高管群體將PHEV視為替代燃油車的最佳過渡方案,銷量水漲船高。
但4月起,當FBT豁免門檻一夕撤銷,原本對稅務敏感的車主和公司紛紛按下了「買買買」的剎車。
圖源:CarsGuide
即便如此,BYD Shark 6依舊以1293台領跑插混市場,幾乎佔據了總量的一半;緊隨其後的是同門的Sealion 6,275台。
其他品牌則難以追上:GWM Haval H6:179台
Mitsubishi Outlander:114台
BMW X3:92台
Mitsubishi Eclipse Cross:51台
Mazda CX‑60:49台
Lexus RX:46台
BMW X5:44台
Ford Ranger PHEV:42台
插混的「斷崖式下跌」不僅打亂了廠商的生產與物流節奏,也讓不少企業客戶措手不及。
據悉,在墨爾本和伯斯,部分PHEV展車積壓了超過一個月,促銷力度空前,不少經銷商甚至推出「試駕送超時體驗券」的活動,以減少庫存壓力。
圖源:CarsGuide
混動鏖戰
日系守成 vs 韓系崛起油電混動的城頭變幻
在插混遭遇滑鐵盧的同時,傳統的油電混合動力(HEV)市場表現相對穩健,僅同比小幅下跌6%。
其中,豐田依舊穩坐「混動航母」寶座,其前四名車型牢牢佔據TOP 4:RAV4(3801台)
Corolla(1630台)
Corolla Cross(1202台)
Camry(841台)
這四款車幾乎包攬了整個混動市場的半壁江山。
圖源:Toyota
在悉尼CBD、布里斯班南區以及阿德萊德郊區,都能看見RAV4和Corolla的身影。豐田的混動技術成熟、保值率高,一直是澳洲家庭用戶和企業車隊的不二之選。
但韓系陣營也不甘示弱,現代(Hyundai)的Tucson、Kona和Santa Fe分別貢獻了699、615和363台,合計1677台,逼近豐田的Corolla Cross和Camry。
這波「韓系反擊」,得益於現代在Costco、Bunnings附近設立的快閃展廳,以及與Optus、Telstra合作的企業租賃方案,讓更多用戶降低首付門檻,輕鬆上手混動。
可以說,油電混動市場已由單一品牌「說了算」走向多元競爭。日系的穩健與韓系的市場化打法相互較勁,最終受益的,是澳洲消費者,他們能在更多樣的車型與購車方案中做出選擇。
圖源:CarExpert
澳洲視角
地方市場的熱議與應對從城市到鄉鎮的多重鏡像
在墨爾本一處老牌4S店,銷售經理Lisa說,
「我們4月Model Y的預訂量驟減,但Sealion 7的諮詢量翻了三倍。很多客戶在對比完性能、價格,再加上聯邦補貼后,Sealion 7幾乎成了『神器』。」
而在珀斯以東的一個小城,鄉鎮家裝承包商Mark則表示,
「我更關心皮卡和SUV的插混。可惜FBT一取消,我們就得重新算成本,很多項目都暫停下來了。」
悉尼西區的一個家庭用戶則在Facebook群組吐槽,
「想買個插混,沒想到手一抖,稅務一塊就多花了七千塊,直接轉向純電了。沒辦法,充電樁比我家後院的烤肉架還靠譜。」
圖源:WhichCar
這些地方聲音映射出兩方面現象:一是政策調整對購買決策的直接影響;二是充電基礎設施在城市與鄉鎮的差異。
無論是海濱大道上的超充站,還是農場外的第三方快充網路,對電動車滲透率都有深遠影響。
目前,政府主導的充電樁建設計劃仍在推進,但在區域偏遠地區,配套還需加速。
圖源:Electrly
誰是車市的未來
電動版圖的下一場戰役誰能笑到最後,仍是懸念
眼下,特斯拉新版Model Y預計在5月下旬抵達澳洲,能否憑藉更高續航和更激進的定價策略重回冠軍寶座,值得期待。
與此同時,BYD也不會坐以待斃,Sealion 7國六版、新增Color Selection和更多4S店下月就將上線。
從銷量結構看,品牌格局已由「特斯拉+幾家合資」變成「多元並存」的混合體。
圖源:CarsGuide
未來幾個月,無論是新車型發布、價格戰,還是配套補貼政策,都會進一步影響消費者心智。
或許在年中銷售高峰到來之際,我們將看到更加刺激的折扣,更具顛覆性的技術亮相。
對於普通澳洲家庭而言,最關心的仍是實用性和經濟性:想省心,就選混動;想追新潮,就選純電;擔心稅務,就躲開插混。
可不管哪條路,接下來的幾個月都註定熱鬧非凡。
電動版圖的下一站,究竟是特斯拉的新王朝,還是中資品牌的全面爆發?讓我們繼續拭目以待。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微C尼,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