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出新規!所有餐廳的海鮮菜單都出現重大變化!點菜前注意
愛吃海鮮的朋友注意啦!
從7月1日開始,澳洲全國範圍內的餐廳、酒吧、快餐店和外賣店將逐步更新菜單,清楚標註菜品中的海鮮到底是哪來的!
這是澳洲聯邦政府最新出台的《消費者法》改革措施的一部分,目標就是讓大家在點餐時心裡有數,到底吃的是「澳洲產的」海鮮,還是「進口的」。這種全新的標註方式被稱為「AIM標籤法」:「A」表示海鮮來自澳洲(Australia);
「I」表示是進口產品(imported);
「M」表示該菜品既有本地、也有進口海鮮(mix)。
雖然新規要到2026年7月1日才強制執行,但很多餐廳可能從接下來幾周就開始悄悄改菜單了。
事實上,早在2006年,澳洲超市等零售場所就已開始強制標註商品原產地,但當時餐飲業被豁免了。
現在,這個「漏洞」終於要堵上了。
根據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的調查,只有30%的服務員能準確說出餐廳提供的海鮮是哪裡來的,這顯然遠遠不夠。
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的CEO Veronica Papacosta表示:「很多人以為自己吃的是澳洲的魚,但其實
有64%的海鮮是進口的。比如巴拉曼迪魚(Barramundi)這個名字很本地,但很多其實是進口貨。」
她說:「我們並不反對進口海鮮,畢竟有時工作日晚上隨便炒個泰式咖喱,也不一定非要用澳洲高端蝦。但我們希望消費者在下單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這個知情權很重要。」
目前澳洲的海鮮市場價值至少為37億澳元,漁業和水產養殖行業雇傭了約1.7萬人。
不過,由於國外人工成本低、法規寬鬆,所以進口海鮮往往更便宜。
正因為如此,Papacosta強調菜單上的清楚標註是關鍵,「不是讓你一定要吃澳洲的,而是你有選擇權。」
那大家從哪裡可以看到海鮮產地信息呢?按照規定:餐廳需要在店內清楚標註,
不管是點餐牌、紙質菜單、電子菜單,
還是在牆上的招牌上標註都行。
餐廳可以選擇用「AIM」縮寫,
也可以詳細說明各類海鮮的來源,或直接寫「本店只使用澳洲海鮮」等聲明。
注意,學校、醫院、監獄等機構不適用新規。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改革還引發了網友的新呼聲:能不能在菜單上同時註明
「野生」還是「養殖」的?
目前這還不是強制項,但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表示,隨著消費者對澳洲海鮮的高標準了解加深,這個話題很可能會自然而然在點餐時與服務員展開討論。
可持續發展組織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也表示,知道海鮮來源是「負責任消費」的核心。
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5%的澳洲野生捕撈海鮮通過了MSC認證。
其項目總監Anne Gabriel表示,91%的澳洲人關心海洋健康,超過一半人願意為「可持續認證海鮮」多花點錢。
吃海鮮,不僅是口腹之慾,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從今天起,點菜前別忘了多看一眼菜單——你吃的是「A」、「I」、還是「M」?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對海鮮的偏好。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吃喝玩樂,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