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政變全過程!朱可夫在會議上掏出手槍,當眾扣押貝利亞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來源: 廖耀梅
搜狐 2025-05-04
1953年6月,克里姆林宮內響起了一陣急促的電鈴聲,打破了原本的寧靜。隨即,一批蘇聯軍官闖入了大門,目標直指當時蘇聯政權中地位僅次於斯大林的高官——貝利亞。蘇聯國防部副部長朱可夫迅速走上前,舉槍控制住了貝利亞。貝利亞掙扎著,企圖拿回自己的公文包,但赫魯曉夫立刻警覺到貝利亞可能藏有武器,他趕緊上前將貝利亞的雙手按住,並將其強行押送進了監獄。這場劇變背後,正是赫魯曉夫的精心策劃與提前布局。
斯大林於1953年3月5日去世。臨終前,蘇共中央主席團任命了馬林科夫為蘇共中央主席,並指派貝利亞擔任內務部部長和國家安全部長。但在實際政治決策中,馬林科夫並沒有展現出足夠的決斷力,而貝利亞逐漸掌握了實權,成為了蘇聯政壇的實際領導者。他推行了一系列廣泛的改革措施,尤其在國內外政策上做出了深刻的改變。但這一切也未能延續太久,貝利亞僅在掌權百余天後便被捕入獄。
赫魯曉夫迅速接管了政權,儘管貝利亞的一些政治行動和改革值得肯定,但在審判貝利亞時,卻出現了眾多嚴重的程序問題。例如,貝利亞的審判記錄和判決書上沒有他的簽字、調查檔案中缺乏貝利亞入獄時的照片,判決書和審查記錄沒有法官簽字,甚至死亡認定和遺體火化的相關文件也沒有。這些程序上的失誤,在其他被告身上並未出現,這意味著貝利亞的審判過程充滿了異常,顯然有人在背後操控著這一切。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貝利亞的政治生涯始終處在風口浪尖上。早在斯大林時代,貝利亞的勢力便讓斯大林產生了警覺。斯大林晚年身體虛弱,開始著手考慮未來繼任者的選拔。貝利亞雖然有能力且果敢,但手段極端,特別是他在政治鬥爭中使用了大量的極端手段,導致了大量無辜者的死亡。斯大林因此對貝利亞產生了深深的警惕,並通過一系列手段壓制了貝利亞的權力。
1951年,貝利亞的親信阿巴庫莫夫被突然罷免,伊格納捷夫接替了這一職務,並迅速展開了清洗行動,撤換了大量貝利亞提拔的官員。這一舉措無疑是斯大林對貝利亞的權力打壓,但貝利亞的政治勢力依舊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斯大林去世后,貝利亞開始改變自己的形象,推行了不少有益的政策,如反對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等,試圖為自己的政治生涯重新塑造形象。然而,隨著權力的膨脹,貝利亞逐漸掌握了國家安全、警察和情報部門的控制權,令蘇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心生憂慮,密謀對其進行權力制約。
赫魯曉夫深知,單靠正常的政治手段無法與貝利亞抗衡,必須採取極端的措施。1953年6月26日,克里姆林宮舉行了一個會議,而這個會議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抓捕貝利亞。會議上,馬林科夫的助手通過暗號指示他按響了電鈴,但他因過於緊張沒能成功按下。赫魯曉夫趁機果斷地按下了電鈴,隨即幾名軍官闖入,將貝利亞制伏。在場的氣氛極為緊張,朱可夫將槍口抵在貝利亞頭上,赫魯曉夫則迅速按住了貝利亞的手,防止他反抗。
根據後來的資料,貝利亞被帶到了莫斯科的一間秘密監禁地點,關押了六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向看守他的古爾維奇少校一再表示自己是無辜的,並且承諾一旦被釋放會報答他。最終,貝利亞被判處死刑,並在一次槍決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其屍體隨後被火化,貝利亞最終以極其恥辱的方式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儘管貝利亞因其諸多罪行備受指責,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政治上展現了出色的才華。在斯大林信任下,貝利亞在戰爭時期承擔了重要職務,推動了蘇聯的軍事生產,為蘇聯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即便如此,貝利亞的許多政策舉措仍然為他的政治生涯帶來了負面影響。在他被捕后的“百日新政”雖然帶來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但這些政策卻被他後來的敵人視為罪行的證據。
赫魯曉夫上台後,許多政策延續了貝利亞的改革內容,這使得人們可以看出,赫魯曉夫和貝利亞的政治路線並無太大差異。赫魯曉夫之所以剷除貝利亞,更多是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權力鬥爭。如果當時蘇共中央允許貝利亞繼續膨脹他的權力,蘇聯可能會陷入極大的政治危險。赫魯曉夫的果斷行動,雖然顯得鐵血殘忍,但卻是他作為政治人物所必需的手段。對於這場血腥政變,各位讀者又怎麼看呢?
參考資料:
[1]鄭異凡.剪除貝利亞是赫魯曉夫策動的一場政變.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2.3.25
[2]徐隆彬.斯大林逝世前後貝利亞命運的三部曲.濰坊學院學報.2002.2.25
[3]基·謝·莫斯卡連柯:《貝利亞是怎樣被捕的?》.《國際共運史研究》1990年第4期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 🔥治國大道:修身、齊家、管理、治國的大智慧
——網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