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都軟了!重慶大學天才少女火出圈
今天文章的題目本來想寫「骨頭斷了」的,細細斟酌,骨頭斷了畢竟還是硬的,還可以接上,而軟了則無藥可救,終歸覺得還是「骨頭軟了」更合適些。
起因是這麼一件事,重慶大學的劉培喬一下火出圈,她現在大學四年級,就已經發表14篇SCI論文,初中開始就申請發明專利,這履歷乍看簡直是天才中的天才。
然而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有網友說自己兒子讀博四年,發了2篇SCI,實在太辛苦,太煎熬,太不容易了,本科4年發14篇SCI根本不可能。
若不是人才天降,那就是有貴人相助。
果然,劉培喬並不是論文和專利的第一作者,主要作者是該校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劉某華,而劉某華與劉培喬恰系父女關係。
現在重慶大學已成立專項工作組,正在進行核實,其實不用調查就能看出其中門道,因為劉培喬並不是第一個「神童」,類似這種拼爹、拼媽的遊戲都被玩爛了,出了太多洋相。
比如,合肥一六八中學曾經出現個天生早慧的神童,13歲上初一就能發明「攜帶型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16歲又發明「酒駕安全激光快速篩查系統」,這背後主要是人家有個在研究院當院長的好爸爸。
昆明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靈石更讓人驚掉下巴,他的獲獎研究成果是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髮展中的功能與機制」,一舉攻克直腸癌難題。
一個連直腸是啥都不知道的年紀,愣是攻克了直腸癌難題,就問服不服?
不服也得服,誰讓你沒有當研究員的爸爸,沒有當院士的爺爺呢?
西南交大也有位像劉培喬一樣優秀的學生,她叫陳玉鈺,在校期間學習成績中等偏下,還有好幾個掛科,然而就是這樣的成績,卻被保送上中科大的研究生。
陳同學是有特長的,人家大一就參与國家級科研項目,大二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寫出被SCI收錄的論文,這背後離不開當教授的母親一手操辦。
再加上最近協和那個優秀的董小姐,如此多的優秀人才降生,放眼整個宇宙,感覺我們這個國家不強盛都不行。
有網友定性這是學閥、門閥,其實「學閥門閥」都抬舉他們了,準確地說應該是騙子,會寫論文、會搞發明創造的騙子。
從學術上看,這些研究員、教授、所長們,可以稱得上是高級知識分子,也算是國家的棟樑,但同時他們又是一群喪失氣節的軟骨動物。
頭幾天文章中提到,雲南省主席龍雲和西南聯合大校長梅貽琦女兒雙雙落榜清華,無論政界大佬,還是學校一把手,都沒能給自己孩子開後門。
除了他們,還有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馮友蘭兩位教授,他們的女兒也都同時落榜清華。
用現在的眼光看,這些人連自己孩子的事都沒整明白,簡直太迂腐了。
有時候不得不驚嘆現代人的聰明靈活,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迹,上演一出又一出鬧劇。
學術圈的事就寫到這裏,最後補充一個小笑話。
昨天文章中講了基層會議多、形式主義嚴重的問題,有讀者說多開幾個會算啥,他們曾經夏天開會讓帶棉衣,被去年冬天的鏡頭。
起初以為他是把小品的情節拿出搞笑的,沒想到還真是這樣,並且不少人都有類似經歷。
有位讀者說,創城時要求一個月開8場會,並且人數達到15個,村裡開會的人都湊不齊,只能搞一次活動,趁著人多換衣服、換位置、換地方,把8次會一次性補齊。
上上下下都在演,這群演員的最高修養就是把正經事搞得很扯淡,把扯淡的事搞得很正經。
無論知識分子,還是普通老百姓,誰也別笑話誰,為了一碗飯吃,大家骨頭都是軟的,已經沒人能站起來了。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 🔥治國大道:修身、齊家、管理、治國的大智慧
來源:梳子姐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