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留學生被欺凌的案件 – 誰來買單?

2016年10月30日 13:38

2016-10-30 14:15 來源: 今日澳洲

這幾天在Hurstville發生了一起事件,一名華人留學生與三名中東裔男子發生肢體衝突,最後華人留學生受傷送往醫院治療。這個事情成為了這兩天華人社區的一個關於華人在澳被歧視的熱議話題。其實在過去兩個月媒體報道過好幾起類似事件:

  • 10月初,一名29歲的華裔女子遛狗的時候被一名伊拉克男子辱罵「亞洲人滾回家」並且被襲擊,造成了臉部和眼眶多處骨折。
  • 9月初,一名華人母親在火車上被一名男子辱罵 「亞洲人都是病毒,快滾回中國」。
  • 8月下旬,一名女子在火車上對亞裔乘客種族辱罵,有一名澳洲小伙制止她的時候還遭到了她的襲擊。

我們試著從人性的角度看看種族歧視和種族衝突:

  • 長期被別人欺辱的人,當自己有機會欺辱其他人的時候,更可能會選擇用同樣的甚至更惡劣的方式去欺辱其他人,以發泄不平衡感和滿足自尊心。
  • 當一群人被歧視和傷害,感覺到不安全的時候,他們中的部分人就會用極端的方式反擊,而這種反擊由於危害了其他人的安全,就會在社會上引發更強烈的歧視,接著可能就是更強力的反抗,更強烈的歧視,造成惡性循環。


周碩在2016人權平等遊行活動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回顧以上這些讓人痛心的事件,我們是不是會提出一個疑問:這個推崇所有人平等相待、相互包容,多年來以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的怎麼了?出現這麼多並且越來越頻繁的種族矛盾事件,究竟誰應該來為此買單?

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上的兩個階段:

  • 1901年至1973年 – 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當澳大利亞聯邦在1901年正式宣布成立時,確立白澳政策為基本國策。這項種族主義政策不僅拒絕非白種人移民,同時也限制了所有已經居住在澳大利亞的非白種人的權利,包括土著民的公民權。
  • 1973年至今 – 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ism):在1973年,惠特拉姆總理上台後正式廢除白澳政策種族主義,從政府層面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拉開了澳大利亞多種族,多元文化社會的序幕。

作為亞裔移民,我們之所以能在澳洲合法的生活和發展,其最基本的條件就是澳大利亞全面實施的多元文化政策。遺憾的是,我們越來越切身感覺到,種族主義言論和行為正在蔓延。

維護多元文化,否定種族主義,是歷屆應該履行的責任,而在我看來,現任的政府對最近發生的一系列種族事件,有著不可推卸的兩大宗罪:

一.本屆政府不敢公開譴責種族主義

今年5月,任性的總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雙重解散國會,使得種族主義色彩極濃的一國黨(One Nation Party)在大選中強勢進入參議院。而一國黨的參議員韓森(Pauline Hanson)作為澳洲民粹主義和種族主義的代言人故意發表種族矛盾的言論製造恐慌,煽動民眾的不滿,使得主流社會不少民眾甚至包括部分華人,也加入到歧視伊斯蘭教移民的行列中,重新點燃了在種族歧視的火。作為本屆政府,居然至今沒有內閣成員公開譴責韓森的種族主義言行,縱容了一國黨煽動激化種族矛盾。其實這種種族矛盾的激化和惡性循環,正是國際極端恐怖主義組織最希望見到的。

二.本屆政府骨子裡的白澳政策

既然政府不作為不可靠,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澳大利亞是一個法治國家,法律的作用,是約束人的行為,保護人的權益。1975年10月31日正式實施的《反種族歧視法》,是極少數專門為了保護少數族裔移民而實施的澳洲法案。包括華人在內的各個少數族裔都應該清楚意識到,在法律上我們屬於同類,我們要麼一起被歧視,要麼一起被尊重。而有一個我們在澳洲生存的基本條件,就是《反種族歧視法》,任何個人、團體、黨派、政府,誰想要削弱甚至取消這一個法案,就是動了我們的乳酪。

澳洲大選后國會開會的第一天,執政黨派提出來討論的議題居然是通過修改《反種族歧視法》的18C條款來削弱法案。該條款規定:「公開以種族、膚色、祖籍的原因,冒犯、侮辱、羞辱及恐嚇個人或一群人的行為屬於非法行為」。而執政黨全體後排參議員與三名跨黨派參議員共同簽署支持一項動議,要求廢除「冒犯」和「羞辱」兩個詞。也就是說,在他們的眼裡,公開以種族和膚色的原因侮辱冒犯他人,屬於合法行為,這正是當年白澳政策時期的價值觀。


周碩在2016人權平等行活動

批完我們的政府,我呼籲各個少數族裔社區的領袖們,也要勇於擔當,通過實際行動聯合在一起反對種族歧視,捍衛多元文化。11月正好是紀念《反種族歧視法》的恰當時間,各族裔應該每年都以紀念《反種族歧視法》的主題聯合舉行一次多元文化集會活動,通過不同的文化展示加強各族裔之間的了解和認可,同時通過論壇和演講向澳洲政府及議會表達我們少數族裔的心聲。

周碩 Simon Zhou:2016年聯邦參議員候選人,多元文化事務主任。

來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