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這幾種性格的人,年紀大了不容易得老年痴獃
作者:Succy
轉載:國際科學
痴呆症,作為一種逐步侵蝕認知功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悄然影響著全球數千萬人的生活。
它涵蓋了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痴獃、路易體痴獃等多種類型,患者往往經歷從輕微記憶衰退到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漫長過程,不僅考驗著患者的身心,也深刻影響著家人的生活質量。
民間常有一種說法:「性格內向、不愛動腦的人更容易患痴呆症」,這背後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2025年1月,《自然-心理健康》刊登的一項開創性研究為這一疑問提供了新視角。
研究聚焦于中老年人群,通過分析1105名認知功能正常的參与者心理特徵,探討了個體性格與痴獃風險、大腦衰老速度以及睡眠質量之間的關聯。
參与者來自兩個獨立隊列——巴塞羅那腦健康倡議(BBHI)和Medit-Ageing,涵蓋了從37歲到83歲的廣泛年齡層。
研究團隊運用潛在剖面分析(LPA),圍繞九項心理特徵:沉思、擔憂傾向、神經質、自我反省、外向性、宜人性、開放性、盡責性和生活目標感,將個體劃分為三種「性格畫像」:1.低保護性心理特徵群體:擔憂和神經質水平較高,缺乏開放性、外向性和責任感,生活目標感淡薄。
這類人群在認知功能和大腦健康方面表現較差,腦萎縮跡象在中年便顯現,且健康生活方式執行力不足。
2. 高消極危險心理特徵群體:思維消極、沉思過度,伴隨較高的擔憂和神經質,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睡眠障礙普遍,認知障礙風險顯著提升。
3.良好平衡性心理特徵群體:適度沉思,低擔憂與神經質,且自我反省、外向性、宜人性、開放性、責任心和生活目標感均處於較高水平。
這類人群認知能力較強,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且隨著時間推移認知衰退速度較慢。
簡而言之,那些「不僅思考適度,同時擁有積極社交、責任感與生活目標」的人,更可能擁有較低的痴獃風險。
他們心態積極、充滿活力,樂於接納新事物,對生活保持熱情,且懂得自我反省與善待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尚未證實這些心理特徵與痴獃風險之間的因果關係,且研究的縱向分析僅局限於BBHI隊列,未納入阿爾茨海默病等特定痴獃生物標誌物,這些因素都為結果的解釋增加了謹慎的必要性。
然而,這項研究為痴呆症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了寶貴線索。
未來,針對高風險心理特徵的人群開展心理行為干預,有望降低認知衰退的風險;
同時,對已有認知障礙患者進行個性化心理評估和治療,或能改善其生活質量。
研究團隊也期待通過調整「性格畫像」引導健康生活方式,從而進一步遏制痴獃的發生。
參考文獻: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4-00361-8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視角學社,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