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暗訪!澳華人禮品店專坑中國遊客 真假摻賣比超市還貴

2018年10月20日 18:04

來源:悉尼先驅報

隨著中澳往來日益密切,到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過去的一年裡,前往旅遊的中國大陸遊客達到了139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3.2%!預計到2024年,佔比將增加到26%,消費佔比為60%

中國遊客每年在澳大利亞消費超過100億澳元,居各國遊客之首;平均每5分鐘有 10 名中國遊客入境,十年前平均每周只有 10 名中國遊客入境澳大利亞。

來澳洲旅一次游,買買買更是必不可少,什麼保健品奶粉UGG,都得扛上幾箱子,但是,大家買東西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很多澳洲商店專坑中國人,價格高的離譜不說,買到手的全是假貨!

新華社記者暗訪:澳洲禮品店專坑華人

澳洲一些免稅店曾經被新華社點名批評:專門賣假貨給中國人!

新華社記者經暗訪、調查后發現,在等旅遊勝地,部分中國與澳大利亞當地商家形成利益鏈,誘導中國遊客在高價商店消費,並千方百計阻攔遊客貨比三家。   

旅行社會專門帶不知情、又英語不好的中國旅客到這些免稅店購物,而免稅店會用包裝相似的假貨或廉價產品冒充澳洲知名產品,以昂貴的價格賣給中國遊客。

一家名為「悉尼國際免稅店」的商店除了有少量保健品外,還有其他自稱「澳大利亞產」的保健品和羊毛製品。記者發現,一些商品的標價遠遠高於市場價。店內工作人員為遊客介紹「澳大利亞產」保健品的種種好處,輔之打折等促銷手段,引遊客「上鉤」。  

看到新華社攝影師在馬路對面拍攝的時候,「悉尼國際免稅店」內的店員變得非常警覺。

由於這些商店的主要客源為旅行團遊客,店內工作人員對進來的非旅行團顧客非常警惕,一直跟在顧客身後,防止其拍照或其他對其不利的行為。  

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一些與旅行團有合作關係的商店,其商品標價還會因人而異。導遊會提前向店鋪工作人員透露遊客的消費能力,商店趁機推出不同的營銷策略,甚至會臨時更換部分產品的價簽。  

曾經在一家「黑心店」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商店內銷售的商品中,綿羊油、深海魚油等確實是澳大利亞生產的,其成本與澳洲同類名牌產品相比低很多,售價卻是名牌產品的好幾倍。  

不少諸如雪地靴之類的羊毛製品,真實產地是中國,卻包裝成「澳大利亞製造」,高價賣給中國遊客。

店家銷售人員摸准了中老年遊客關心自己及親人身體健康的心理,並發現他們購買力強、不懂英語的特點,因此會向他們極力推銷保健產品。遊客消費后,導遊和領隊一般能拿到10%至15%的回扣

旅行社和導遊把遊客視為商品,按人頭「賣」給當地專門「吃團」的禮品店、免稅店,從中攫取大量利潤。  

旅行社為避免遊客貨比三家,往往把購物安排在抵達某城市的最後一天;有些旅行社甚至安排遊客住在遠離市中心的酒店。遊客即使在自由活動期間也不便進入其他店鋪比價,自然不會知道產品的真實價格。 

年輕的中國遊客對高價店鋪有一定心理防範,且較為理性。即使消費,他們也會選擇價格低廉的小商品。至於價高的保健品,他們會選擇當地藥店和超市購買。  

而中老年遊客則容易被銷售人員忽悠,動輒購買上千元人民幣的產品,同時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別以為只有小店才這樣,其實就連也是坑你沒商量!

員工爆料:機場免稅店,水很深!

曾有網友爆料稱,自己是在免稅店工作的一名華人員工,工作期間也看到了機場免稅店為了「坑」華人旅遊團而策劃的各種「套路」。

機場會專門在遊客結賬的時候,給一個10%的voucher。這些華人旅客往往是跟著旅遊團來的,短期內不可能返回澳洲,為了不讓自己「吃虧」,當然只能再度折返到櫃檯,挑選其他商品。

免稅店裡故意會把一些商品的定價調高得比外面更貴,本地華人一看就知道「有貓膩」,但來遊玩的華人顧客卻不知,傻傻上了當;更重要的是,免稅店經營者還故意不讓店員把定價調高的秘密告訴顧客,店員們也無可奈何。

更過分的是,很多中國遊客白白受騙,到最後卻連基本的顧客要求都無法被滿足。有一次,一位中國顧客東西買多了,想要多拿一個塑料袋,但櫃檯的當地local卻找出各種理由抵賴,這名顧客只能求助於華人店員A先生。

A先生好心幫顧客翻譯想要多拿一個塑料袋,得到的卻是對方始終如一的拒絕;這名顧客因此心生不滿,想要申請退款,於是A先生又幫他找到經理,但經理卻一反平日里的溫柔態度,嚴厲表示:不能退貨!

之前一名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也曾在網上大胆爆料——他打的連鎖免稅店專坑中國人!

這名留學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這種免稅店所賣的商品與常見的機場免稅店大為不同,幾乎沒有國際知名品牌,主要是,如袋鼠精、綿羊油、保健品之類。

這些東西的確也值得買,但這種店裡卻不見澳洲的代表性品牌,且價格較正規商場高了不止數十倍

澳洲免稅店價格亂象

實際上,在澳洲人心中,「Duty Free」(免稅店)的公信力,早就失去了。之前本地媒體就已經多番爆料:在免稅店裡的東西,賣的比外頭的零售價更貴!

澳洲本地消費者組織Choice,專門比對了免稅店和零售店的價格,發現不僅香水這種普遍認為免稅店價格不如零售價格的商品價格存在著「虛高」,餅乾、小點心、葡萄酒等澳洲物美價廉的商品,也是「重災區」!

比如:

阿瑪尼(Georgio Armani)摯愛(Si)香水在機場免稅店賣128元,但在Chemist Warehouse只賣119.99元;

給孩子買的樂高玩具,外面只賣13澳元,免稅店卻貴了幾乎一倍;

更令人髮指的是,澳洲「神醬」Vegemite居然免稅店價格比超市價貴了整整十澳元不止,這是在欺負外國人不懂Vegemite的「行情」嗎?

酒類也平均貴了10%:

比如Chales Melton的Father in Law Shiraz紅酒,零售價22.79,免稅店卻賣的貴了整整2澳元!

然而對於定價,澳洲這些免稅店是這麼說的:雖然我們免稅,但是我們有場地成本和員工成本,因此定價比外面稍貴。

就這種理由,以為我們會信嗎?因此,越來越少的澳洲旅客,極少會涉足免稅店。但不掙本地人的錢,澳洲的免稅店們卻發現:

中國人的錢,更好賺!

除了這些明顯的「坑」,這些商店還會利用一些心理戰術,來讓中國遊客掉進他們的陷阱。

商店裡隱藏的陷阱 剁手從進門開始

 一般超市出入分門,右進左出。人群中大多數人慣用右手,這樣的分佈結構便於人們從貨架上拿東西。入口處的裝修色調偏冷而悅目,會減慢人的步幅,增加接觸商品的機會。

此外,舒緩的音樂和明亮的裝修可以延長顧客的逗留時間,這往往就意味著更高的銷售額。

講究的擺放位置

超市一般會在顧客平均身高的水平視距擺著高利潤的商品,在兒童水平視距上擺上零食和甜品。

同樣的手法還表現在,超市的生活常用商品往往在店內最深處。雞蛋,牛奶之類的產品能吸引你逛完整間店。

 被悄悄隱去的標識

商家的心機還遠不止於此。高手會在商品價簽上刪掉「元」「¥」等符號和字眼,一個單純的數字價格會減少商品和錢的邏輯關聯。

根據TIME雜誌上的統計,使用「$"符號價簽的Campbell"s罐頭湯,每103個顧客才會有一個購買,而改用純數字的價簽,每14個客人就有一個購買。這是由於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天性,對被限制供應的物品,特別是對有限食物的儲藏是會帶來生理快感的。「限時搶購」會刺激你體內的多巴胺分泌,再聰明的人也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激素。

如果小夥伴們在免稅店遭遇了不公正的對待,或者是買到了假貨,千萬不要自認倒霉!一定要聯繫澳洲本地監察機構ACCC(公平競爭與澳洲消費者委員會)

ACCC網址:https://www.accc.gov.au/

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護好自己的錢包和切實的利益,畢竟「天下烏鴉一般黑」。理性看待世界,切莫過於信賴所謂的海外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