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澳洲建房怎麼就變成了「馬拉松」?

2024年12月04日 13:45

文/Greg Hankinson

眾所周知,正面臨住房需求激增的挑戰,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卻鮮有人提及:建造新房或公寓所需的時間正在顯著延長。

這是一個逐步升級的危機。澳大利亞建築商協會(Master Builders Australia)的數據顯示,我們在及時交付住房方面的能力正大幅落後于需求。

為何建造時間拉長?

回顧15年前,建造一棟的平均周期約為9個月。

而如今,這一時間已飆升至12.7個月,增幅超過40%!

那也只是獨立屋。

公寓的情況更加嚴峻。從審批到竣工的平均時間,從18.5個月增長至33.3個月——幾乎需要三年才能完成一棟公寓樓,時間延長了80%。

這種工期的延長不僅是生活中的不便,更是直接加劇澳大利亞住房短缺的重要原因。

每增加一個月的建造時間,就意味著市場上的可用住房又再減少一些,進而推高了需求和房價。

拖延背後的原因

在建築技術日益進步的今天,按理說我們應該建造得更快。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澳大利亞建築商協會的首席執行官Denita Wawn指出,問題的根源錯綜複雜,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因素:勞動力短缺

供應鏈中斷

工會協議的影響

繁瑣的監管程序

Wawn補充道,生產效率在過去十年間下降了18%,使得本就壓力重重的行業雪上加霜。此外,還有諸如獲取必要證書的瓶頸、複雜的基礎設施要求,以及最終審批的拖延等,令整個行業效率低下。

這些問題雖然並非新現象,但近年來住房需求達到創紀錄的高峰,導致問題被進一步放大。

對澳大利亞住房市場的影響

如此漫長的建造周期意味著,即使獲得了新住房的審批,實際交付卻遙遙無期。

結果就是房價持續攀升,有限的住房資源引發激烈競爭,令購房者望而卻步。

租賃市場也因此承受更大的壓力,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因買不起房或買不到房而不得不轉向租房市場。

無論是購房者還是租房者,住房可負擔性問題正逐漸成為澳大利亞社會不可忽視的痛點。

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差距正日益擴大,住房可負擔性危機也愈發嚴重。隨著建造周期進一步拉長,房價將持續上漲,從而形成一個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改革勢在必行

澳大利亞建築商協會指出,解決的關鍵在於改革,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瓶頸問題的多方位措施,以緩解延誤、縮短建設時間。

以下是一些建議:- 簡化審批流程

流程優化可以節省數月的繁瑣手續。當前的建築審批體系複雜且低效,導致工期不必要地延長。

– 推動數字化轉型

建築行業可以利用先進的數字工具,如BIM(建築信息建模)或項目管理軟體,這些工具能提升生產力並簡化項目進度管理。

– 擴大勞動力隊伍

澳大利亞亟需更多熟練的建築工人和技術工人,這一短缺問題不會自行解決。通過提供激勵措施吸引本地和國際人才,或許能成為破局之道。

– 加強供應鏈

許多項目延誤源於材料供應不足。建立更強大的本地供應鏈將減少對國際供應商的依賴,從而最大限度降低未來的中斷風險。

顯然,住房供給的迫切需求表明,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

未來之路

儘管這一問題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解決,但通過有針對性的改革和提高生產效率,我們可以逐步縮小住房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差距。

如果繼續忽視這些問題,建築時間只會進一步延長,住房危機將愈加嚴重。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需要一個能夠跟上需求的建築行業——高效、精簡,並能在合理時間內交付住房。

時間緊迫,行動拖得越久,被市場拋在門外的一代人就越多。

更多詳情請參閱:https://propertyupdate.com.au/it-shouldnt-take-this-long-to-build-a-home/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澳房匯,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