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包青天」來了,公寓放心買?
文/房十八
要解決澳洲的住房問題,多建公寓是必然的選擇。為此,聯邦和州政府可謂絞盡腦汁、出盡法寶:先是劃出大量高密度用地「利誘」開發商多建,然後「施壓」地方政府加快報建審批,並「規勸」儲備銀行降低利率,幫買家減輕負擔,再送出「首次購房者大禮包」,讓年輕人更易上車。
但即便如此,公寓市場依然不溫不火,建成和在建的公寓銷售速度都遠低於預期。問題出在哪裡?最近,政府似乎又找到一個關鍵原因——公寓質量問題,打擊了買家的信心。
悉尼的Opal Tower?和?Mascot Towers?事件堪稱公寓質量「爆雷」典型,震驚全國。在維州,也有類似的案例。這些事故不僅影響了出問題的樓宇,還波及周邊整個片區的公寓價格,這也難怪大家「敬而遠之」。
於是,政府決定「亮劍」!新州已經派出公寓質量專員巡查開發項目,而維州更是推出「強力」法規,希望讓買家能夠放心買公寓。新法案?《建築法修正案(買家保護)2025》(Building Legislation Amendment (Buyer Protections) Bill 2025),可以說就是給房市安上了一個「公寓包青天」,讓開發商不敢再玩「交房就跑路」的遊戲。
「公寓包青天」有何法寶?
交房 10 年內,發現質量問題,必須修!
新法案延長保質期,即便買家已經住進去了,政府仍然有權在交房后 10 年內強制開發商進行維修。這意味著,那些偷工減料的開發商,根本無法用「拖時間」來躲避責任。
開發商賣房要先交 2% 保質預備款。
這筆款項將存政府賬戶 24 個月,如果公寓出現質量問題,政府直接拿這筆錢修,開發商別想賴賬!過去,買家維權要拉扯幾年,這下好了,錢已經在政府手上,開發商跑不掉。
保險機制改革,買家先賠后追!
過去,建築保險的邏輯是——開發商跑路了、破產了,保險才賠。這簡直就是個笑話,等開發商「消失」了,業主的房子早就變成廢墟了。所以,新法案直接改成?「買家先拿錢修房,政府再去追債」,讓業主不再是最終的冤大頭。
合併所有投訴渠道,讓買家維權更方便
過去,買家遇到公寓質量問題,可能得在多個機構間投訴,開發商一拖再拖,打官司的成本更是讓普通人望而卻步。現在,所有投訴和維權都由新成立的建築與管道委員會統一處理,讓買家維權變得更直接、更有效。
買家能放心買公寓了嗎?
理論上,這次的法案確實讓買家更有保障,公寓市場的「信任危機」有機會緩解。但現實會不會像政策規劃的那麼理想?這裏還有幾個關鍵變數:1. 監管能否真正落地?
新法案寫得再好,如果執行不力,那也沒用。澳洲的建築行業監管一向偏松,施工質量問題是個老大難。這次維州能不能真正嚴抓,關鍵要看新成立的「建築與管道委員會」,是不是一個只會發公告的「紙老虎」,還是一個真正敢動開發商乳酪的「公寓包青天」。
2. 開發商會不會抬價轉嫁成本?
2% 的保證金+ 10 年質量責任,聽上去對買家是好事,但開發商不會傻站著挨打,他們很可能直接把成本轉嫁到房價上。到時候,買家是真的「買得放心」,還是「買不起」?
3. 新政策會不會減少公寓供應?
開發商如果覺得監管太嚴,賺錢太難,他們可能直接減少新公寓項目的開工量。而且2% 保證金可能令一批中小開發商的現金流壓力更大,甚至退出市場。這就會造成公寓市場供應減少,房價反而被推高,讓住房問題更加複雜。
政府這次的出手,算是澳洲公寓市場的一個分水嶺。過去的「樓花套路」,受傷的總是買家,而開發商有許多的方法可以甩鍋。但現在,終於判定開發商要對自己的房子負責任了。即使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供應不順暢,只要理順各方的責任,長遠來說對公寓市場都是利好。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一點通自行轉載自澳房匯,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