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買入「紐西蘭國貨」,退貨才發現要寄回中國
家住奧克蘭的Vicki Kenny有一天在刷手機時,一條動物印花連衣裙的廣告跳了出來,她點擊了查看。
「我當時準備去南非度假,我感覺那條裙子穿起來一定很好看。」
01
在「紐西蘭本地精品店」下單后…
Kenny立刻在這個叫做Tauranga Boutique的網店訂購了裙子,79紐幣。
根據網站介紹,這是陶朗加的一家精品女裝店,是由「姐妹倆Zoey和Sarah出於對海岸的熱愛和對海灘靈感系列的熱衷,於2015年創立的」。
Tauranga Boutique網站顯示,現在有「10周年折扣」,還限時免運費
這裏的每件服裝都有一個精緻的名字,比如「海洋微風」,或者「波西米亞風情」等。
價格非常優惠,最少也是半價。
Tauranga Boutique網站背景是陶朗加的風景,加上真人模特展示和「創始人歷史」,精品、小眾、本地的形象就立起來了。
種種描述讓Kenny以為,這是一個紐西蘭本地品牌。
但她付款三周后,裙子還沒有送到奧克蘭。
「我開始意識到,它是從亞洲寄來的,根本不是本地貨,但我也沒多想。」
她又去度假了三周,回來時才收到裙子,拿到實物的她傻眼了。
「做工真的很差。」Kenny回憶道,她曾經是一名服裝設計師。
「袖子的上部接縫一直延伸到我胳膊前部。沒人會這樣做,做工不應該是這樣。面料顯然是滌綸,質量非常糟糕,像塑料一樣,一摸就會發出聲音。沒有標籤,沒有保養說明,顯然不是紐西蘭產的。」
下單時的信息顯示,這條裙子是紐西蘭設計,棉質面料。
再仔細一看網站,很多圖片包括創始人故事都有濃重的AI痕迹。
02
「退貨費用比訂單價還高」
Kenny感到很失望,於是給「創始人姐妹」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要求退貨退款。
Tauranga Boutique網站的退貨政策規定,只要商品完好無損,買家支付退貨運費,即可在90天內退貨。
Kenny收到的回復郵件中,「創始人Zoey」寫道:「我們理解您正在考慮退貨,當然,我們會儘力幫助您!在您做出決定之前,我們想確保您充分了解退貨所涉及的高昂成本:「退貨運費:35至80紐幣,海關費用:29至59紐幣。」
高昂的退貨費用讓Kenny更生氣了,如今坐實了這條裙子的確不是紐西蘭貨。
而退回這條裙子(重量不到1公斤)成本可能高達139紐幣,比裙子本身還貴。
「Zoey」還很「貼心地」提出了一些替代方案:只退25%或50%的商店積分。
Kenny最終選擇吃了這個啞巴虧。
「好吧,我的錢拿不回來了,這其實也不算世界末日,但對很多人來說,這不是一筆小錢。」
她警告其他紐西蘭消費者,不要去碰Tauranga Boutique之類的商店。
她將此事發在網上后,有幾百條評論表示自己遇到了類似的事情。
他們提到的「本地精品店」包括Milas Auckland、Raglan Bay Boutique、Ivory Auckland、Pure Auckland、Kiwi Boutique和Wanaka Boutique。
03
120刀買塑料玩具
不斷有紐西蘭人被誘人的圖片吸引,掏了錢包。
家住紐西蘭南島但尼丁的Kara Coory之前在社交媒體的推薦廣告上,看中了一款烏龜形狀的燈。
商家是一家叫Misterlamp Auckland的店,本著支持紐西蘭本土企業的心,Coory花了120紐幣買了兩盞動物造型的燈。
然而收到產品之後,她傻眼了——本以為是琉璃瓦燈,殊不知是塑料玩具。
Coory立刻聯繫了店家退貨,卻遭遇了和Kenny一樣的套路。
店家給Coory的回郵地址在中國,郵費比產品還貴。
仔細一查發現,Misterlamp Auckland大有貓膩。
他們網站產品種類繁多,價格實惠,但又不會便宜到看起來像假貨(最貴的燈賣2000多紐幣)。
他們還列出了「營業時間」——周六和周日休息,以及電話號碼,看起來十分可信。
然而,撥打這個號碼,卻無法接通。
Misterlamp公司聲稱在英國註冊,在不同國家/地區擁有4家「網店」。
然而,網上資料顯示,他們曾被德國客戶投訴,原因是虛假廣告和產品缺陷,以及將產品退回中國倉庫的巨額費用。
04
拿「中國貨源」在紐西蘭倒賣
在紐西蘭,「倒賣」並非新鮮事,已蔓延至市場的各個角落。
在Trade Me或者Facebook market上搜索任何商品,個人賣家裡會夾雜很多商業圖片。
這些圖片上的產品由公司出售,模式是從其他廉價網站(例如AliExpress或Temu)訂購然後倒賣。
例如,在Trade Me上搜索「蘋果充電器」,有5,242條結果。
但當篩選條件為「僅限二手」時,只剩48條。
還有很多店會在各大社交媒體植入,用精美圖片吸引點擊。
這些店的亮點在於表面精緻,讓人誤以為他們在紐西蘭某處有實體店。
他們會展示AI生成的圖片,乍一看就像真的一樣。
很多還會像普通商店一樣列出「營業時間」,但這些時間顯然只是「客服」(也就是電子郵件)的可用時間,但幾乎都沒有地址或電話。
05
華人老闆自曝「從一萬變到百萬」
曾有一家廣受惡評的網購平台Ozzi Mozzie Pty Ltd被大量用戶標記為「詐騙犯」。
其創始人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的William Wen Ye Wu和Paul Niklas。
有油管博主幾年前採訪過Wu和Niklas,他們在視頻中提到如何在開始做電商的兩個月後,現金流從2萬澳幣提升到20萬澳幣。
事實上,他們是一家無倉式代發貨公司,自己並無庫存,只是接到訂單后從其他公司發貨——很有可能就是從中國國內發。
Paul Niklas後來還再次在自己的頻道中提到:「我不賣任何東西,只是嘗試著在最短時間內賺最多的錢。」
另一種常見的套路是一些紐西蘭「精品店」聲稱經營多年後要倒閉,搞清倉甩賣。
一些「家族珠寶店」開了「幾代人」,卻根本沒人聽說過,地址也是錯誤的。
這些平台最大的成本不在產品和服務上,卻投向了營銷。
他們在Facebook和Instagram投放大量廣告,舉報也沒有用。
一位網友說,「我每次看到都會舉報,但是Meta說他們『合規』,他們眼裡只有錢。」
而且,一旦你在任何地方點擊過,這些廣告馬上就會出現在所有其他平台。
目前,紐西蘭國家網路安全中心和零售協會等機構建議消費者對社交媒體廣告保持警惕,並繼續舉報他們認為誤導消費者的公司。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發現紐西蘭,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